久久老司机视频黄色电影久久久|91av啪啪视频|黄色国产精品欧洲中文|青草伊人手机在线|国产海角社区视频|欧美成人亚洲日韩二区|超碰 国产 在线|肉麻粗话一二三四五区|奇米影视久久大全|国产亚洲日韩在线

免費發(fā)布信息
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yè)資訊 > 人文地質 >

新中國第一油田——大慶油田的前世今生!

  • 2019-03-12 14:12:36
  • 來源:能源輿情
  • 0
  • 0
  • 添加收藏

1959年9月26日16時,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大同”的小鎮(zhèn)附近,從一座名為“松基3井”的油井里噴射出的黑色油流向世界宣告大慶油田的發(fā)現(xiàn),也由此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yè)的歷史。大慶油田的發(fā)現(xiàn),不僅結束了中國的油荒歷史,也讓大慶成為中國工業(yè)史上最知名的地點之一。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那片黑土地,探尋下當年的故事。

這一天同他們一生中度過的其他日子相比并沒有什么不同。“他們”是模糊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已經在松嫩平原上奔波了許久。在后來大慶油田編撰的《大慶油田大事記》中,他們被記錄為“32118鉆井隊”。當年,他們肩負著全國人民的希望,來到這片黑土地上,開始了自己的石油夢。

最早的記憶

這是1959年的中國,所有人的辛勞付出都出于對一個嶄新國家未來的向往。對于“32118鉆井隊”來說,離鄉(xiāng)背井和日夜勞作并不能帶給他們財富,甚至在50多年后已經沒有人能夠記清楚他們的面龐,但他們卻無怨無悔。

在一張據稱拍攝于1959年9月26日發(fā)現(xiàn)油田現(xiàn)場的照片中,大概20個人站在平原的黑土地上合影。他們可能正是那支編號為“32118”的鉆井隊的人員和家屬。照片上,每個人臉上都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所有人身上都穿著厚重的冬裝。男人們頭上戴著厚厚的“火車頭”帽,帽沿放下來可以長及脖頸,外面是軍綠色布料,里面是絨毛,可以使他們的頭、耳朵和脖子免于中國東北的嚴寒。他們中還有老人和小孩,最小的孩子是一個被母親抱在懷里的小女孩。有人把戴著手套的手舉過頭頂鼓掌,腳下的黑土地上還有叢生的未被清除掉的野草。

 

大慶油田發(fā)現(xiàn)時,歡呼的石油工人

其實這并不是新中國尋找石油的第一次嘗試!洞髴c油田大事記》是從1958年開始記錄的,它以鄧小平的一個批示作為開端。1958年2月28日,鄧小平聽取了石油工業(yè)部的匯報之后,說:“對松遼、華北、華東、四川、鄂爾多斯五個地區(qū),要好好花一番精力,研究考慮……真正有希望的,如東北、蘇北和四川這三塊搞出來,就很好。”

在這之前,中國一直處在對石油的渴望和自我懷疑中。當時的中國已經開始了工業(yè)建設,對能源的需求非常大。盡管當時中國具備豐厚的煤炭資源,但卻被認為在石油方面相當貧瘠。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流行的地質理論認為:由于油、氣是遠古時代海洋生物的尸體在高溫高壓下經過化學變化而生成的,所以大型油氣田只能在遠古時代曾是海洋的海相地層中找到,陸相地層則無油或貧油。

而中國的東北、華北、西北地區(qū)恰恰屬于陸相地層,所以絕大多數學者對中國的油氣儲量抱悲觀看法。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因為特殊原因,其他國家也曾在我國的東北地區(qū)勘探過油田,慶幸的是,他們均以失敗告終。從上世紀初開始,日本就依仗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軍中國東北部,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尋找石油,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日本還是“遺失”了著名的大慶油田。

日俄合作探測東北油田

早在1928年年初,由于當時各方盛傳在中國東北發(fā)現(xiàn)了石油的跡象,日本人下決心在這一地區(qū)尋找石油。1929年春天,新帶國太郎和另一名日本人同10名俄羅斯人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帶著20匹騾馬沿東清鐵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帶開始尋找石油,經過兩個多月的探察,無功而返。

1930年4月,在美國駐哈爾濱領事館工作的俄裔美國人托里斯基的指點下,新帶國太郎等人乘火車前往滿洲里的扎賚諾爾煤礦,進行第二次找油。他們將采集的礦樣帶往大連,先經滿鐵中央實驗所化驗,后來又經日本德山海軍燃料研究所進行分析,斷定樣品中含有石油類的瀝青。

 

總理十分關心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

兩個月后,在哈爾濱的俄文和日文報紙上,對這次發(fā)現(xiàn)進行了報道,稱“滿鐵投入了很大的經費,計劃在北滿探索石油資源,歷時多年,終于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油田。為此,滿鐵已經投入了3萬多日元”。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淪陷,日本人在資源調查上就更加自由。日本政府經營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內有一個名為“滿鐵調查部”的機構,它的探礦隊就像過篦子一樣在東北大地肆無忌憚地尋找戰(zhàn)略資源,石油當然是主要目標。其中,扎賚諾爾一帶始終是最受重視的地區(qū)之一。

當時,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高橋純一是公認的石油權威,他的石油生成理論是所謂的“海底腐泥起源說”,即石油生成的條件必須是海洋沉積型地質構造,藻類和微生物死骸堆積形成的有機物在地熱的作用下分解而成,埋藏在具有海相沉積的地質區(qū)域。根據這個理論以及滲透到地表的瀝青凝聚物,日本將找油重點放在遼寧南部地區(qū),原因是這里比較靠近海邊。

日本選擇的集中勘探區(qū)是阜新地區(qū),就是后來屬于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上。遼河油田1995年的生產量是1500萬噸,也是日本當時需要量的5倍。但遼河油田的高流動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處,而當時日本的鉆探技術遠遠達不到這個深度。所以后來日本人聽說遼河油田被發(fā)現(xiàn)后感嘆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而位于松嫩平原中部的大慶,也就是當年日本石油公司找過油的所謂“北滿地區(qū)”,是典型的陸相沉積構造,理論上就是“貧油”地區(qū),充其量也是油頁巖水平的石油埋藏,故不是重點找油地段。當時駐扎在哈爾濱附近的日本陸軍航空隊的飛行航線就在大慶(當時叫安達縣)上空,來去的飛機能夠經?吹讲莸樽拥乃嫔掀谏挠湍钇∥铮谑撬麄兿“滿鐵調查部”通報了此事。

在其后的時間里,日本人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據說使用了鉆探深度超過1200米的鉆機、重力探礦、地震計探礦等先進的設備和方法,但最終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油田。轉眼到了1940年,此時的日本已深陷中國戰(zhàn)場這個大泥潭。為了今后的戰(zhàn)爭,日本偷偷儲備了可維持2年的石油,但如果不盡快找到新的石油資源,日本的戰(zhàn)爭機器將后繼無力。“在滿洲已經很難找到石油,還是馬上到‘南方’尋找油田吧!”日本石油公司的調查部長大村1940年8月說。于是,日本軍方和石油公司打消了在中國東北尋找石油的計劃,將視線轉向東南亞。

半途而廢還是技術不夠?

日本的石油夢破碎得“如此悲壯”。在日本現(xiàn)代史里,經常能看到“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他們始終為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感到“痛心”和“遺憾”,并對個中原因進行了“反省”。原東京工業(yè)大學教授森川清在回憶“滿洲的石油開發(fā)”時說,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zhàn)前日本鉆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800米,而大慶油田最淺的油層也有1000米深,還差約200米。”森川清似乎覺得戰(zhàn)前日本的鉆探技術是難以達到足夠的深度。實際上,標志大慶油田發(fā)現(xiàn)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鉆到1357米~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但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實錄滿鐵調查部》一書中寫道:“石油探礦是由滿鐵和日本石油公司進行的。滿鐵的鉆探技術達到1800米是可能的。”草柳大藏認為,不是鉆探技術達不到,而是沒有深入鉆探罷了。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小松直干也認為,除了勘探的范圍、密度不夠外,從根本上說不是鉆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和探礦技術的問題”。

 

時任石油工業(yè)部部長余秋里(右二)視察工作

其實,當時日本有相當不錯的探礦公司。比如“日本礦業(yè)”是采用最先進美國設備找油的公司,但是日本軍方擔心在東北找油的消息一旦被美國人知道,就勢必暴露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所以沒用這家公司。

近年來,關于大慶油田的發(fā)現(xiàn)在日本還有一種傳聞,認為早在1920年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已經發(fā)現(xiàn)了大慶油田。但美國政府卻不讓美孚石油公司公布這個發(fā)現(xiàn),反而讓美孚石油公司對外宣稱在中國東北沒有找到石油,還裝模作樣地提出一個“中國貧油論”的理論。

歷史學者認為,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時東北處于日本人的勢力范圍。由于當時日本90%的石油依賴從美國進口,美國害怕日本有了石油,就失去了遏制日本的最有效手段。日本人雖然在中國東北各地勘探石油,但凡美國人去過的地方日本人就不去了,因為他們相信美國人認為沒有石油的地方就真的沒有石油,豈不知自己上了美國人的當,也相信了美國人的“中國貧油論”,最終停止了在中國東北的找油工作而轉向東南亞。但這種說法目前還有待證實。

新中國的曲折勘探

不管什么原因造成別的國家在東北地區(qū)的勘測失敗,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慶幸的。時間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年輕的共和國百廢待興,起步發(fā)展的國民經濟期盼石油。但擺在國人面前的現(xiàn)實卻不容樂觀: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只有老君廟、獨山子等3個小油田和四川石油溝、圣燈山兩個氣田,全國只有8臺破舊的鉆機,52口油井。當時的國家領導人不止一次表達了對石油的憂慮。“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沒有石油,坦克、飛機還不如打狗棍。”

雖然當時絕大多數學者對中國的油氣儲量抱悲觀看法,但李四光和黃汲清卻在理論上支撐著所有人信心。李四光是新中國的首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總喜歡稱自己“對大地構造有些特殊看法”,他根據大地構造條件和沉積條件(也是石油生成的兩個要素),為中國的石油勘探劃定了一個大的區(qū)域。1953年底,李四光就中國石油資源前景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時,李四光匯報:“中國油氣資源蘊藏量豐富。”總理后來談到石油問題時總說:“地質部部長很樂觀,對我們說,石油地下蘊藏量很大,很有希望。”

黃汲清是著名的“陸相生油”理論的提出者。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整整30年卻沒有找到油田,他們找油技術比我們先進,為什么沒有發(fā)現(xiàn),而我們只用了五年就發(fā)現(xiàn)了大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

“大慶油田”名稱的由來

1959年2月11日,在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家的一次會議中,地質部和石油部討論松遼平原上石油的勘探與開采。會議由何長工年僅10歲的女兒彈琴、唱歌開場,然后何夫人送來點心,石油部部長余秋里跪在地上攤開的地圖上,用他的右臂指著地圖講解,左臂空著的袖管垂在一邊(余秋里左臂在戰(zhàn)爭中因傷被切除)。就這樣,人們越來越接近一個讓人激動的時刻。

1959年3月22日,人們頗有些失望,因為之前已經圈定的松基一井沒有石油流出。但是接下來的松基三井帶來了好運:7月初至7月20日,松基三井取芯,見到含砂油層,含油飽滿,氣味濃烈;9月26日,松基三井噴出工業(yè)油流,發(fā)現(xiàn)油田。因為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10周年,而發(fā)現(xiàn)油田的日期也臨近國慶。于是,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提議,將油田所在地大同鎮(zhèn)改名為大慶鎮(zhèn),以出油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接下來,石油工業(yè)部將這個新發(fā)現(xiàn)的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
 


【免責聲明】本平臺旨在分享和傳播優(yōu)秀文化思想,無任何商業(yè)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歡迎廣大朋友投稿。掃描下方公眾號二維碼,關注更多及時資訊。

自定義HTML內容

客服電話

029-89561358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點擊咨詢

微信公眾號

地一眼

訪問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