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鴻一瞥,成都就是這樣讓人驚艷,不經意間留給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2300多年來,歷史名城成都“城名未改、城址未變、中心未移”,古老而燦爛的天府文化在此發(fā)源孕育。
原來的成都市包括龍門山小部分和狹義的成都平原,面積12098平方千米。但由于簡陽歸入成都市,成都已經跨過龍泉山向東發(fā)展,突破了成都平原東界龍泉山的限制,大于狹義上的成都平原。
狹義的成都平原是以都江堰為頂點,以成都市區(qū)為中心的岷江、沱江沖擊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僅指都江堰、綿竹、羅江、金堂、新津、邛崍為邊界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面積約8000平方千米。
受青藏高原東緣川青塊體持續(xù)向南南東方向蠕散和四川盆地西緣加載的影響,盆地內部沿沉積蓋層中的軟弱層也發(fā)生了由西向東方向的滑脫,于一些特殊的構造部位(如障礙體)形成逆斷層—褶皺構造山體,形成成都西北的龍門山和東邊的龍泉山。龍門山既是成都平原的西界也是四川盆地的西界,而龍泉山也是成都盆地的西界、川中和川西的分界線,在構造上龍泉山也是分區(qū)界線。
龍門山斷裂由龍門山后山斷裂(汶川—茂縣—平武—青川)、龍門山主中央斷裂(映秀—北川—關莊,屬于逆—走滑斷裂)、龍門山主邊界斷裂(都江堰—漢旺—安縣,屬于逆沖斷裂)三條斷裂帶組成。這是一條地震多發(fā)帶,汶川大地震就發(fā)生在映秀—北川主中央斷裂帶上。青藏高原東緣地區(qū)的最新構造變形組合樣式,對地震的發(fā)生具有重要的控制和制約作用。7級以上大地震通常發(fā)生在切割深度較大的龍門山構造帶內,震源位于深部水平拆離帶向上轉折的斷坡翹起處。盆地內部的逆斷層—褶皺構造,由于斷裂切割深度較小,不可能積累更大的應變能,發(fā)震能力通常在5~6級左右,震源亦位于水平滑脫層向上翹起的逆斷層斷坡處。這就是青藏高原東緣地區(qū)最新構造變形與地震活動總貌。
龍泉山斷裂由西坡斷裂和東坡斷裂組成。龍泉山西坡斷層由北而南有草山斷層、金雞寺斷層、龍泉驛斷層、四方山斷層、三星場斷層、觀音堂斷層和新橋斷層,呈雁列展布。斷層總體走向北20°~30°東,局部彎曲,斷層多傾向南東,傾角20°~70°,為逆斷層。龍泉山東坡斷層由北而南有合興鄉(xiāng)斷層、大梁子斷層、紅花塘斷層、久隆場斷層、尖尖山斷層、馬鞍山斷層、文公場斷層、仁壽斷層,共同組成多字型雁列。走向北10°~30°,斷面多傾向北西,傾角28°~82°,平面上呈舒緩波狀彎曲,呈壓性。龍泉山斷裂帶屬一條早更新世有明顯活動,中、晚更新世有活動的斷層,具有明顯的分段特征。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物探隊1991年完成的《成都市城市物探工作報告》,推斷了6條隱伏斷裂。1985年該隊完成的《成都平原水文物探工作報告》,主要是引岷江水入沱江后對成都平原地下水的調查,幾乎覆蓋整個狹義上的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是,該調查獲取了經過成都市的都江堰—郫縣—成都—龍泉堆積物厚度變化剖面,奠定了整個成都市的整體框架,為以后的各種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
可以看出,成都平原基底的主體部分為成都拗陷,其基底構造可分為西部邊緣構造帶、中央洼陷及東部邊緣構造帶三部分。
燕山運動形成了成都拗陷及以此拗陷為基礎的成都平原的雛形。喜山早期運動,成型了成都平原的基底斷陷盆地。強烈的喜山晚期運動,特別是北東向至北東東向構造的繼承性活動,在成都拗陷的基底上加強了一系列次一級的北東至北東東向凹陷帶及其間的隆起帶,大幅度地改造了平原的基底形態(tài)。
由于蒲江—新津—成都—德陽斷裂帶的存在和作用,可將平原沿北北東向相對劃分為兩個沉積分區(qū)。斷裂帶以西為中央洼陷區(qū),主要分布沉積了厚度大、層序全的第四系各地層;斷裂帶東為成都東部臺地等為相對隆起區(qū)。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網站本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歡迎廣大朋友投稿(微信94075591)。掃描下方公眾號二維碼,關注更多及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