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層石
千層石,出自香港大埔區(qū)東平洲島海岸。該石是由粉砂巖、泥巖、泥灰?guī)r及燧石層構(gòu)成,經(jīng)過億萬年地質(zhì)作用及海蝕、斷裂、風化而形成的獨特頁巖,俗稱千層石。石形多扁平,質(zhì)重堅硬,表面呈黃褐色,亦多阡陌,斷面層紋清晰,石間多貝螺、珊瑚。
東平洲島位于香港東北水域的大鵬灣內(nèi),形如新月,面積1.1平方公里,由沉積巖組成,巖石層層平疊著,地勢平坦,故名“平洲”。島上頁巖地層厚度約200米,每個層理約厚1~5毫米,層理清楚,有的巖石風化后色澤變化豐富,甚至呈彩色條帶狀。海浪拍打著的千層石色彩繽紛,環(huán)島皆是,就連小卵石也多有層紋。
2、盾皮魚類化石
盾皮魚類化石,出自香港大埔區(qū)沿海黃竹角南端的白沙頭洲一帶。該化石蘊存在古生代泥盆紀地層的沉積巖中,盾皮魚類是生活在志留紀和泥盆紀時期的古生物,距今大約4.4億年至3.5億年左右。
沉積巖體中還分布有其他魚類、菊石、珊瑚、腕足類、貝類等化石。
3、菊石化石
菊石化石,出自香港大埔區(qū)馬屎洲、西貢半島北部的泥涌和深涌、赤門海峽北岸鳳凰笏等地。泥涌地層屬赤門海峽組,以泥巖及粉砂巖為主,距今約一億九千萬年,賦存有菊石等海洋生物化石;深涌的地層屬赤門海峽組,以泥巖及粉砂巖為主,距今約一億九千萬年,巖體中另有瓣鰓類、腹足類、海百合及植物等化石;馬屎洲的地層屬大埔海組,以粉砂巖、砂巖及泥巖為主,距今約二億八千萬年,但亦有小部份屬赤門海峽組地層,島上還有海百合、珊瑚、貝類及植物等化石。
以香港地名命名的“香港菊石”,亦是從赤門海峽北岸鳳凰笏小海灣西南不遠海邊的赤褐色砂質(zhì)頁巖中挖獲的:為頭足綱菊石亞綱的一屬;殼半外卷,厚盤狀;旋環(huán)橫切面近長方形;腹部穹圓,具淺的腹溝;殼的側(cè)面有單一及二分的粗肋,在腹部中間中斷,形成光滑的淺腹溝。
4、綠柱石
綠柱石,出自香港東區(qū)西部的炮臺山、荃灣區(qū)上塘、針山等地。該石由高溫熱液交代形成,晶體常呈六方柱狀,摩氏硬度7.5~8,多呈各種色調(diào)的淺綠色,蘊藏量不大,并常伴生有黑鎢礦。香港綠柱石多作煉鈹?shù)?a href="http://www.sihwdk.cn/xydt/jcdz/putongdz-1865.html"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礦物原料,色澤美麗者可用于觀賞。
上塘亦稱城門水塘;針山位于城門水塘東,海拔523米,頂端針狀,故名。Copyright @ 2025 地一眼-地質(zhì)資源信息綜合服務(wù)平臺,“地質(zhì)勘探+互聯(lián)網(wǎng)”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地礦科技 陜ICP備1801998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