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石又稱歙硯石,歙硯因產于古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而得名,為“四大名硯”之一。唐五代時,歙州轄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婺源等地,主要產地在今天安徽歙縣和江西婺源交界處的龍尾山,以下溪澗所產最為著名,又名婺源硯、龍尾硯(宋代以后改稱歙硯)。歙硯石至少在唐代就已開發(fā),至南唐已經成為宮廷專用的文房用品,李后主盛贊龍尾硯為文房之寶。宋代詩人蘇東坡《孔毅甫龍尾硯銘》稱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爪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黃庭堅曾經親臨龍尾山考察,作有《硯山行》一詩,對其硯石品質有高度評價:“不輕不燥稟天然,重實濕潤如君子。日輝燦燦飛金星,碧云色奪端州紫。”
歙硯石分布較廣,以婺源硯山龍尾石、濟源坑魚子石、歙縣溪頭坑龍?zhí)妒、歙縣巖源坑彩帶石、休寧縣流口石為佳,尤以龍尾石為上。龍尾石當中,以眉子坑、羅紋坑、金星坑和水舷坑的硯石最佳,被稱為“四大名坑”,又稱“老坑”,其中古犀羅紋、暗細羅紋、細羅紋、鰍背羅紋下墨、發(fā)墨的細膩程度可和端硯老坑平分秋色。
歙硯石顏色以灰黑、黑色為佳,青黑色為其主色調,也有青灰色、紫紅色,包括廟前紅、廟前青、鱔魚黃、茶末綠等色相。由于其礦物粒度細、微粒石英粉砂分布均勻,紋理縝密,紋理燦爛,堅潤細膩,叩之金聲,撫之若膚,發(fā)墨益毫,貯墨不涸,澀不留筆,滑不拒墨,殘墨陳垢入水即濯。
歙石天然紋飾可分為五類,層理紋飾有刷絲紋、玉帶等,金屬紋飾有金星、銀星、金暈、金花等,葉理紋飾有水波紋、羅紋等,斑點紋飾有魚子紋、紫云玉斑等,混合紋飾有眉紋等。歙石紋理形態(tài)多種多樣,美妙異常。
根據其色紋特點可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等五大類。羅紋紋理如絲綢般旖旎,或如春水皺起,或如羅裙綺麗,紋理有粗與細、疏與密、明與暗的區(qū)別,有水波羅紋、細雨羅紋、金星羅紋、刷絲羅紋、角浪羅紋、牛毛羅紋、古犀羅紋、算子羅紋、鰍背羅紋、松皮羅紋等。眉紋又稱眉子,呈黑色長條狀,如女子之柳葉眉,底色青瑩,石質堅細溫潤,有虎皮眉紋、雁對眉紋、角浪眉紋等品種。金星呈金黃色,點狀分布在青黑色石體中,狀如天空閃爍的星斗十分耀眼。金星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形態(tài)多樣,有金暈金星、金花金星、細雨金星、牛毛金星、雨點金星、云霧金星等品種。金暈如晚霞中的金云,吹之欲散,觸之欲起。有玉帶金暈、眉紋金暈、金花金暈等品種。魚子系硯石中細小黑點分布均勻密聚,形式如魚卵狀,有青魚子紋、鰍背紋、茶末綠、鱔魚黃、紅魚子紋、白魚子紋、石眼等品種。有的硯石,集多種紋理于一身,更為難得。一般來說,這些特點各異的紋理,不但能夠提升硯石的觀賞價值,有的頗具畫面感,可以清賞或者予以藝術加工提煉,而且許多紋理本身就是石質優(yōu)良的表征,有助于發(fā)墨、下墨。
2006年5月,歙硯制作技藝(安徽省歙縣、江西省婺源縣)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于:中國礦業(y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