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石因產(chǎn)地浙江省臨安昌化鎮(zhèn)而得名,主要產(chǎn)于昌化鎮(zhèn)西上溪鄉(xiāng)海拔1300 余米的玉巖山,具有一定的蠟狀光澤或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極少數(shù)透明,摩氏硬度3-4。昌化石色彩主要有白、黑、紅、黃、灰等,大多色澤沉著,石性韌澀,硬度變化較大,有的帶有團片狀細白粉點,主要可分為雞血石、凍彩石、軟彩石三大類。
雞血石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種,幾乎各種質(zhì)地品種都有賦存。昌化雞血石至少在明代就已開發(fā),在清代享有“印石三寶”之譽(另為壽山田黃、白芙蓉),被譽為“印石皇后”。雞血石中含有辰砂,其血色鮮活深厚,純正無邪。血色分為鮮紅、正紅、深紅、紫紅等,雞血形狀有塊紅、條紅、星紅、霞紅等,血色以成片、流動、濃厚、鮮亮為佳。根據(jù)地子的質(zhì)色好壞,一般分為凍地、軟地、剛地、硬地四類。以質(zhì)地純凈、呈半透明狀的凍地最佳,按照地子色彩的特征,有羊脂凍、白玉凍、玻璃凍、桃花凍、藕粉凍、牛角凍、五彩凍、豆青凍、瑪瑙凍、木紋凍、魚腦凍、魚子凍、蛇皮凍、雪花凍等。剛地、硬地因含有石英顆粒砂丁,堅澀不受刀,無法雕琢。雞血石通常以“血”的含量來衡量優(yōu)劣,血量大于70%以上為絕品,大于50%者為珍品,大于30%者為高檔,少于30%為中檔,少于 10%者為一般。按其血色分布特征,全紅或六面含“血”量大于50%-70%,又稱“大紅袍”;上部為全紅、下部為凍石的又稱“紅帽子”;紅、白、黑三色相間的凍石又稱“劉關(guān)張”。
昌化雞血石 華健民 藏
凍彩石是質(zhì)地最佳者,主要成分為比較純的地開石、高嶺石組成,大多有綿性,一般摩氏硬度在2-3,易受刀。質(zhì)地透明至微透明,具有強蠟狀光澤,清麗細潤,大多含有不同程度的僵塊或砂粒。根據(jù)色澤變化可分為單色凍和多色凍兩類,以單色凍為佳,主要品種有牛角凍、羊脂凍、田黃凍、玻璃凍、肉糕凍、朱砂凍、燈光凍等十多個品種。
軟彩石是色彩最豐富的一類,產(chǎn)量約占昌化石的50%左右。軟彩石不透明或局部微透明,光澤度略為遜色,但色彩明麗,圖紋雅致,其色澤可分單色與多色兩大類,主要品種有黑旋風、烏鴉石、瓦灰石、象牙白、鵝蛋白、桃紅石、雞肝石、朱砂石、粉紅石、紫云石、土黃石、桂花黃、孔雀綠、艾葉綠、青灰石、黑花石、紅花石、黃花石、滿天星、五彩石、板紋石、醬油石等。
昌化田黃石是20世紀90年代新開發(fā)的品種,其石性和成因與壽山田黃相似,但普遍個頭較大,產(chǎn)于臨安大峽谷新橋鄉(xiāng)一帶山區(qū),系二次生成的原石經(jīng)過搬運、磨蝕作用成為自然卵形,無明顯棱角,質(zhì)地細膩,比起壽山田黃略為堅結(jié),肌里多為黃、白色,大部分都有深淺不一的石皮,顏色有黃、白、黑等色,黑皮俗稱烏鴉皮,白皮又稱“銀裹金”,肌里白色外包黃皮稱“金裹銀”,與壽山田黃的品種類似。石皮常見紅色脈絡(luò)狀“格紋”(“紅格”),肌里內(nèi)部也有“蘿卜紋”,不過稍微粗放雜亂。值得一提的是,昌化田黃中偶見雞血,地子多為軟地,這也是昌化石中獨有的稀貴品種。
來源于:中國礦業(yè)報
Copyright @ 2025 地一眼-地質(zhì)資源信息綜合服務(wù)平臺,“地質(zhì)勘探+互聯(lián)網(wǎng)”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地礦科技 陜ICP備1801998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