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中國礦業(yè)報
洮河石,又稱洮河綠石,即洮河硯所制之石。
洮河硯是“四大名硯”之一,原石產(chǎn)于甘肅省卓尼縣、臨潭縣、岷縣交界的喇嘛崖一帶,長約25公里、寬約2.5公里的洮河峽谷深處,洮硯石料礦分上、中、下三層夾在巖石之中,以喇嘛崖下層洮硯石料礦帶宋代老坑中所產(chǎn)“窩子石”最為名貴。目前,在距喇嘛崖南端約200米的水泉灣坑口又尋找到礦帶,成為主要礦點。洮河石富含各種金屬離子,手感潤滑,軟硬適中,發(fā)墨快,墨汁細,有光澤,經(jīng)久不干,滑不拒墨,澀不滯筆。
洮河石早在唐朝就已開采,因開采不易非常名貴。宋代詩人蘇東坡《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稱:“洗之礪,發(fā)金鐵。琢而泓,堅密澤?や,至中國。棄矛劍,參筆墨。”黃庭堅賦詩《劉晦叔許洮河綠石硯》云:“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硯辨》提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為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耆舊相傳,雖知有洮硯,然目所未睹。”故宮博物院藏有宋代洮河石“蘭亭硯”“蓬萊山硯”等,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有明代洮河硯“十八羅漢硯”,乾隆時期宮廷編纂的《西清硯譜》,也收錄了“舊洮石黃標硯”等多方洮河古硯。
洮硯石色澤雅麗,代表色是綠色,有墨綠、碧綠、輝綠、翠綠、淡綠、灰綠等色相,上品為綠漪石,俗稱“鴨頭綠”,其次為輝綠色“鸚哥綠”,淡綠色“柳葉青”。還有暗紅、淡紫色,統(tǒng)稱洮河紫石。綠漪石色澤墨綠,有水波狀紋路,石質(zhì)堅細,瑩潤如玉,是洮石上品,有的在綠色紋理中夾雜有黃色痕跡,偶見墨濺點、金星點、銅釘。鸚哥綠色澤深綠,石質(zhì)細潤,有的帶有深色“湔墨點”。柳葉青色綠而帶有朱砂點,石質(zhì)堅硬。洮硯石中常見有變化多端的流水、云霞、清漪、霧靄等天然紋理,石料塊層表皮有膘,色分黃、白、黑、紫、綠,狀如魚鱗、松樹皮等,油潤可愛。
洮硯式樣繁多,雕刻精細,端莊厚重,古樸典雅,往往在所刻線條內(nèi)填上黑色,帶有與硯身整體造型渾然一體的石蓋,不同于其它石硯。
2008年6月,洮硯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選自賞石科普叢書《百石賞析》
Copyright @ 2025 地一眼-地質(zhì)資源信息綜合服務(wù)平臺,“地質(zhì)勘探+互聯(lián)網(wǎng)”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地礦科技 陜ICP備1801998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