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公眾號:悠游2019,原文鏈接:滑坡病害中既有工程殘余抗力如何考慮
在一些病害處治后的滑坡工程中,由于多種原因導致滑坡再次復活時,很多技術人員對既有支擋或加固工程的“殘余”效應如何考慮,感到迷茫。在此筆者對滑坡病害中的既有工程抗力如何考慮進行說明,供大家參考。
根據(jù)我國滑坡奠基人徐邦棟先生的滑坡分析“地質(zhì)八大法”之利用既有結構物分析與校核滑坡下滑力的方法,即利用既有工程的自身抗滑性能,可有效復核滑坡下滑力計算中的合理性。
如擋墻墻身的被剪斷,則滑坡的下滑力的大于擋墻結構墻身抗剪強度;擋墻被推移,則滑坡的下滑力大于擋墻的抗滑能力;擋墻傾覆,則滑坡產(chǎn)生的傾覆力矩大于擋墻的抗傾覆力矩。同樣,抗滑樁的樁身結構被剪斷,則滑坡的下滑力的大于抗滑樁的結構強度等......也就是說,這些“力不能支”的支擋、加固工程,已經(jīng)對自己所的處治的滑坡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些“抗力不足”的既有工程的支擋、加固,則滑坡的穩(wěn)定性就可能更低。這就說明,這些“帶病作業(yè)”的既有支擋、加固工程仍在堅持的奉獻著自己的最后一絲力量。因為,滑坡沒有被有效的進行支擋、加固,錯不在它們,而在設置或施作它們的人。對于它們來說,只能竭盡全力的去奉獻,哪怕是明知不可為,也要為之。對于它們來說,它們都來自于大地母親,最終魂歸大地也是一種最好的歸宿。
綜上,對于“帶病作業(yè)”的支擋、加固工程,本身它們就屬于大地,這就要技術人員在滑坡病害中既有工程殘余抗力分析時,也應把這些工程看作是大地的一份子,不要強行把它們與大地人為的分隔。
因此,既有工程所在的病害滑坡分析中,應將既有工程看作特殊的巖土體,而將它們與滑坡“打包”當作一個整體進行分析。因為它們已經(jīng)與大地溶為一體而奉獻了一切,為什么要將它們與大地分開呢?強行將它們與滑坡分開,不但造成滑坡分析的難度增加,其準精確性也是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何不將它們與滑坡之間的作用力作為“整個體系”的內(nèi)力考慮呢!畢竟如果沒有它們奉獻最后一絲力氣,病害滑坡的穩(wěn)定性肯定比現(xiàn)狀具有更低的等級。
由此,滑坡病害中既有工程殘余抗力雖然可以通過定性或定量分析后得出,但這個殘余抗力也已經(jīng)體現(xiàn)在了滑坡的整體穩(wěn)定性上。因此,在病害滑坡的穩(wěn)定性、滑面參數(shù)、下滑力等計算分析中,就宜把它們當作病害滑坡的特殊一份子,而不要區(qū)別人造工程還是自然工程。
基于此,那些執(zhí)拗于病害滑坡中既有工程還有多少殘余抗力可以利用,一定要量化這個殘余抗力的聲音可以放棄了,而宜將這些“帶病作業(yè)”的既有工程當作是滑坡體系中的一份子,在整體上考慮它們的作用力就足夠了。
作者:成永剛,博士,教高,注冊巖土工程師,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滑坡與工程邊坡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非飽和土與特殊土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和交通巖土工程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國際工程地質(zhì)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家公路建設項目評標專家,四川省交通運輸專業(yè)人才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