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石樹
石樹,出自浙江省臺州臨海市海水中。該石是一種樹木化石,色白,《素園石譜》有記載。
唐·鄭遂《洽聞記》:“永昌年中,臺州司馬孟詵奏:臨海水下,馮義得石連理樹三株,皆白石。”
27、思石
思石,出自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古稱太末縣)。該石元·陸元仁《研北雜志》有記載。
28、涵碧石
涵碧石,出自浙江省金華東陽市城南西峴峰東北麓涵碧池一帶。唐末文學(xué)家羅隱曾取涵碧池石作硯!对屏质V》涵碧石:“婺州東陽縣之南五里,有涵碧池。唐令于興宗得其勝概,鑿池面瀑布,有二大石魚置池面。魚之前有石一塊,高丈二許,巉巖可觀,石之半凹然如掌。羅江東昔避地著書,嘗以為研。好事者每往游覽,劉禹錫有詩在集中。”
29、臨安石
臨安石,出自浙江省杭州臨安市!对屏质V》臨安石:“杭州臨安縣石出土中,有兩種,一深青色,一微青白色。其質(zhì)奇怪,尖峰巍勢,高者十?dāng)?shù)尺,小者數(shù)尺,或尺余,溫潤而堅,扣之有聲。間有質(zhì)樸。從而斧鑿修治,磨礱增巧。頃歲錢塘千頃院有石一塊,高數(shù)尺,舊有小承天法善堂徒弟折衣缽得此石,價五百余千。其石置方廨中,四面嵌空險怪,洞穴委曲,于石罅間植枇杷一株,頗年遠,巖竇中嘗有露珠凝滴,目為瑰石。……政和間取歸內(nèi)府,亦石之尤者。”
30、奉化石
奉化石,出自浙江省寧波奉化市。《云林石譜》奉化石:“明州奉化縣諸山大石中,凡擊取之,即有平面石。色微黃而稍潤,扣之無聲。其紋橫裂兩道,如細墨描寫一帶夾徑寒林煙霧朦朧之狀,或如深墨點染成高林,與無為軍所產(chǎn)石屏頗相類。但石質(zhì)頑礦,凡鐫治旋薄,則縱橫斷裂。亦可加工磨礱為研屏,土人不知貴。”
31、方山石
方山石,又稱黃巖石,出自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方山!对屏质V》方山石:“臺州黃巖縣有方山,山之巔狀如斗,因以得名。凡地中所產(chǎn)石,不以巨細,率皆方形,有數(shù)色,其質(zhì)稍粗。”
方山古稱永寧山,位于縣城東南2.5公里處,山周圍約20公里,平地突起,巖壁峻峙,四望皆方正,故稱方山。主峰黃毛山,海拔529米。支脈有九峰山、白龍山、臥虎山等。
32、瑯玕石
瑯玕石,出自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沿海!对屏质V》瑯玕石:“明州昌國縣沿海近淺岸,水底生瑯玕石,狀似珊瑚,或高三二尺,尤繁茂,必擊筏懸繩方得之。初出水,色甚白,經(jīng)久微紫黑,紋理如姜枝,一律遍多圓圜跡,扣之有聲,稍燥。土人不甚貴,西北遠方往往以裝治假山。”注:昌國縣,今舟山定海區(qū)。
33、杭石
杭石,出自浙江省杭州市!对屏质V》杭石:“杭州石出土中,色多潔白,扣之無聲,其質(zhì)無峰巒,多磊磈,若梅李大,尖銳或如珠砂,有棱角,望之光明精瑩。宜裝綴假山,小有可觀。”
《聊齋雜記·石譜》杭石:“白,無峰,巖多磊塊、尖銳;或如朱砂床,有棱,望之光明。以上玩設(shè)。”
34、鐘乳石
鐘乳石,出自浙江省杭州市郊的周浦鄉(xiāng)、桐廬縣駱駝山、富陽市胥口鎮(zhèn),和金華市北山等地。該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是由含有碳酸鈣的水滲過洞穴頂縫滴落時,水中的碳酸鈣因水的蒸發(fā)而沉淀,經(jīng)過幾十年乃至上百萬年的沉積而形成。多呈白色、灰白色,也有黃、棕黃、淺紅、灰褐等色澤,有的還閃爍晶瑩奪目的熒光彩。石質(zhì)堅而重,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斷面較平整。鐘乳石的形狀很漂亮,多呈圓柱形或圓錐形,大小不一,有的達十幾米;有獨峰,也有群峰,線條一般較圓凈,頗具觀賞價值。
《云林石譜》鐘乳石:“婺州金華縣智者三洞產(chǎn)石,巉巖如雪,間有懸石如鐘乳,色灰白嵌空。予頃于洞獲一石,大如拳,高數(shù)寸,若二龍交尾纏繞,鱗鬣爪甲悉備,中有數(shù)竅,因植溪蓀,為好事者求去,亦疑鐘乳點化所成。又洞中有石鼓石磬,擊之各如其聲。”
35、海寧浮石
海寧浮石,出自浙江省嘉興海寧市硤石鎮(zhèn)東山。該石質(zhì)地輕疏,吸水力強,極易生苔蘚,色紅褐,具有瘦、皺、漏、透的外形,入水浮出三分一,酷似水中之島。海寧浮石可隨意雕鑿,是制作山水盆景的佳材。
硤石鎮(zhèn)兩側(cè)有兩座山峰,相傳古時是連在一起的,稱為硤山,秦始皇時開為東山、西山。東山坡上的浮石俯拾皆是,因近年揀采者較多,今已日漸稀少。
36、禹余糧石
禹余糧石,又稱魂石、響石、空青、空石,出自浙江省紹興嵊州市剡湖街道禹溪村周邊的山中。該石外殼堅硬、內(nèi)核疏松、搖之有聲。多為圓塊狀,呈黃褐色,大小各異,有的外表褶皺象山核桃,有的狀似鐵球;石內(nèi)中空,里面有黃色無砂質(zhì)感的粉末,用手搖之,其內(nèi)含物振動有聲。
禹余糧石是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的一種,主要由含鐵礦物氧化后,經(jīng)水解匯集而成,蘊藏在禹溪周邊一帶的山土中,甚為稀少。相傳夏禹治水功畢,將余糧棄于了溪邊,后化為石,故稱禹余糧。禹余糧石也是一種礦物藥材。
嘉泰《會稽志》:“了山在(嵊)縣東北一十二里,南有余糧嶺,其地產(chǎn)禹余糧。”
◎在新昌縣城東20公里的大市聚鎮(zhèn)東峁山腳水簾洞附近,有拳頭大小的圓石,形若雞蛋,外殼或白或褐,比較疏松,內(nèi)有如餡的石屑,鄉(xiāng)人俗稱石饅頭,外形比較單調(diào)粗糙。
37、越石(硯石)
越石,出自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會稽山麓上灶鄉(xiāng)一帶。該石質(zhì)地細膩,有紫、青、黑三種顏色,色澤妍麗,絢麗多彩;石上紋理豐富,構(gòu)成的花紋有青花、魚腦、蕉葉、金絲、銀絲、紫袍、玉帶、虎捺、美人紅等。石中隱現(xiàn)青色花紋的稱青花,隱現(xiàn)綠色花紋的稱蕉葉,形似虎皮紋樣的稱虎捺,中鑲玉色條紋的稱玉帶,呈紫紅色花斑的稱紫袍和美人紅,在紫紅色花斑中鑲嵌白色方解石脈條紋的則稱紫袍玉帶。以越石制作硯臺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稱"越石硯"或"越硯",有呵氣成云,研墨無聲,發(fā)墨而不滯筆等特點。
越石系下元界雙溪塢群火山碎屑巖中夾泥巖,為淺變質(zhì)安山質(zhì)凝灰?guī)r及凝灰質(zhì)粉砂巖,賦存于元古代雙溪塢群地層中。上灶亦稱歐鄉(xiāng),距紹興城東南約11公里,石坑有上巖、中巖、下巖之分,其中以下巖所產(chǎn)為上品。
38、青溪石(硯石)
青溪石,又稱青溪龍石、青石,出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舊名"青溪")西鄉(xiāng)龍眼山龍?zhí)镀俨贾卸。該石為灰黑色粉砂質(zhì)板巖,賦存于奧陶系地層中,石質(zhì)堅潤,結(jié)構(gòu)嚴密,撫之如肌,磨之有峰。根據(jù)其顏色、質(zhì)地、紋理的差異,青溪石可分為云龍、雨夾雪、眉子三種:石中具有云紋,且布滿了金星的稱"云龍";在灰黑色石上鑲嵌著顆顆銀星的稱"雨夾雪";在石中布滿眉毛狀金絲,宛如流云飛升的稱"眉子"。
用青溪石制成的硯臺稱"青溪龍硯"、"青溪石硯"、"青溪硯"。成硯光潔墨黑,呵氣成霧,儲水不涸,發(fā)墨細膩而不損筆峰。相傳,青溪龍硯是明嘉靖三十七年~四十一年海瑞在淳安任知縣時倡刻,并命名的。
39、西石(硯石)
西石,出自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大陳嶺鄉(xiāng)和常山縣青石鎮(zhèn)一帶的硯瓦山。該石為鈣質(zhì)泥巖,賦存于上奧陶統(tǒng)黃泥崗組中。石質(zhì)結(jié)實細膩,光滑堅潤,長年浸于水中者色青,山石者色紫,其中以紫紅色為佳。根據(jù)其顏色、紋理的不同,西石可分為紫石、紫金石、金星、玉帶、青花等數(shù)十種,還有極其名貴在紫石中貫穿有一條白筋的紫袍玉帶石,和石中有黑白相暈的石眼,并緊靠石眼存一小片綠色的珍稀石品。西石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因衢州古稱西安,硯山前有一清流名西溪,故名。
用西石制成的硯臺稱"西石硯"或"西硯",石質(zhì)滋潤,呵氣可磨,水貯其中,久不干涸,易發(fā)墨,不損亳,明萬歷年間為西硯生產(chǎn)的全盛時期。
40、開化石(硯石)
開化石,出自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開化縣等地。該石色墨堅潤,與歙石相近,可用于制硯。成硯因地而名,稱為衢硯或開化石硯,大者有三尺,但多不發(fā)墨。
《云林石譜》開化石:“衢州開化縣龍山深土中出石,壘磈或巉巖可觀,色稍燥,扣之有聲。又地名鱉灘,亦多產(chǎn)石水中,色稍青潤,石質(zhì)骨粗而肉細,率皆全質(zhì),間有群峰前后羅列,若大山氣勢,比之思溪,無崷崪勢,扣之亦有聲。”《長物志》:“衢硯出衢州開化縣,有極大者,色黑。”《古玩指南》:“浙江省衢州屬常山縣之開化,產(chǎn)黑石,堅潤有似歙石,用以制硯頗佳。大者有三尺,但多不發(fā)墨。傳統(tǒng)名產(chǎn)有金星、玉帶硯。”
41、華嚴石(硯石)
華嚴石,又名羅浮石,出自浙江省溫州市江北岸的羅浮山、華嚴山,該石質(zhì)地稍潤,呈赤、黃、紫等色澤,石上橫紋微粗,色黃者間有黑斑,色赤者多有白沙點,可用于制硯,成硯稱“華嚴石硯”。
羅浮山及屏立于北面的華嚴山,昔以盛產(chǎn)硯石著稱!对屏质V》華嚴石:“溫州華嚴石出川水中,一種色黃,一種黃而斑黑,一種色紫。石理有橫紋,微粗,扣之無聲,稍潤。土人鐫治為方圓器。紫者亦堪為研,頗發(fā)墨。”《溫州府志》:“羅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為硯。”晉·王羲之《法帖》中記:“近得華嚴石硯頗佳”。宋·米芾《硯史》:“溫州華嚴尼寺巖石:石理向日視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熱無泡,發(fā)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艷不滲,色赤而多有白沙點,為硯,則避磨墨處。比方城差慢,難嶄而易磨。亦有白點,點處有玉性,扣之聲平無韻。”
42、大洪石(印石)
大洪石,又稱仙居石,出自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東南30多公里處的朱溪區(qū)大洪村。該石石質(zhì)細膩、稍韌、略軟,光澤較強,色彩較灰暗,多為紫地或灰地,上有紅白凍斑,偶有通靈者,常見品種有紫石、白花石、黃花石、紅花石等。此石資源稀少,始采于民國時期,可用于雕制工藝品和篆刻印章。
43、小順石(印石)
小順石,又稱麗水石、云和石,出自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東北17公里的小順。該石質(zhì)細膩溫潤,微透明至全透明,性軟滯澀;有紅、黃、白及橘紅、橙黃、紫羅蘭等顏色,色彩明麗,花紋多姿;軟硬適中,柔潤受刀;其中小順凍按顏色分有白凍、黃凍、紅凍、彩凍數(shù)種。小順葉蠟石礦控制礦體長450米,礦體厚4~17米,早在元明時期就被開采用作篆刻材料,但沒有大材,多為不規(guī)則薄料。
44、大松石(印石)
大松石,又名大嵩石、牛祭石、羊求休,出自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咸祥鎮(zhèn)球山。該石多呈淺灰或灰?guī)S等色,色調(diào)深沉,肌理多有墨點狀的黑斑紋,或圓圈狀的紅斑點,并有或疏或密的絮狀紋;色相紋理千差萬別,亦有紫、青、藍等色,單色者極少,多有旁色間雜。質(zhì)地細膩溫潤,凝結(jié),光潔亮澤,微透明,石性通靈,受刀韌性佳,宜用于篆刻印章。
大松石的礦物構(gòu)成以葉蠟石為主,少量有地開石、高嶺石等粘土類礦物混生而成,蘊存于巖石表層或圍巖夾縫中,石材薄,形如帶狀,寬者20余厘米,窄者僅幾厘米,大材難得。球山南北兩處偶有開采,北面為多,但產(chǎn)量極稀少。石體多砂、裂紋,經(jīng)打磨后,質(zhì)地通靈、軟嫩、溫潤。
《鄞縣通志·博物志》載:“球山為流紋巖系上部之凝灰質(zhì)流紋巖,在曾經(jīng)采石之巖基中見有極清楚之?dāng)鄬用,在此斷層上附有光滑之筆蠟石薄層,筆蠟石即雕刻圖章用形似凍石之石,謂球山曾產(chǎn)玉石者即此也。”
附錄:
㈠、排衙石
排衙石,屬自然景觀石。在浙江省杭州市鳳凰山右,極頂有石筍十馀,兩側(cè)排立如從衛(wèi)拱立趨向,吳越國王錢鏐命名為排衙石;《云林石譜》謂之排牙石;《府志》謂之石筍林;《圣果寺志》謂之隊石。
《云林石譜》排牙石:“臨安府府署之側(cè),一山甚高。名拜郊臺,吳越錢氏故跡。山巔險峻處,兩邊各有列石數(shù)十塊,從地生出者,峰巒巉巖,穿眼委曲,翠潤而堅,謂之排牙石。”
㈡、蘇氏排衙石
《云林石譜》蘇氏排衙石:“鎮(zhèn)江蘇仲恭留臺家有石,如蹲獅子,或如睡鸂鶒,羅列八九株,太守梅知勝目之為"蘇氏排衙石"。又有一石筍,高九尺有奇,渾然天成,目之為"棟隆",悉歸內(nèi)府矣。……”
㈢、浙江印石
除前述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印章石——昌化雞血石、昌化石、青田石外,以及蕭山石、寶華石、大洪石、小順石、大松石等,可用于篆刻印章的石頭還有:
◇東坑石,出自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東坑。該石質(zhì)地近似青田石,較為細膩;品種有東坑青白石、東坑紅石、東坑黃石;另有一種青白底間紅黃等色平行紋,稱東坑繩紋石。
◇泰順葉蠟石,出自浙江省泰順縣龜湖鎮(zhèn)一帶。該石質(zhì)溫潤,色彩紋理較豐富,有紅、黃、青等色;葉蠟石主礦區(qū)3.6平方公里,儲存量億噸以上,品種多,但石中有雜質(zhì)參雜其間,毫無雜質(zhì)的大料很難取,多作工業(yè)用途開采,其質(zhì)地較純者,可作為雕刻材料。
◇上虞葉蠟石,出自浙江省紹興上虞市江山鄉(xiāng)梁岙和橫塘鄉(xiāng)王家埠等地。該石呈淺綠或灰白色,性柔有滑膩感,具弱蠟狀光澤,致密團塊狀。硬度高于青田石,比重較壽山和青田大些,質(zhì)細,朱文極佳,部分極純之材類似蘭花青田。上虞葉蠟石始采于1958年,主要作工業(yè)用途,其中質(zhì)地較純者,可作為雕刻材料。
◇平陽石,《福州壽山石志》:“平陽石產(chǎn)于浙江省平陽縣雁蕩山,質(zhì)嫩松軟,有白、灰、黃、紅等色,間有白色細點。”Copyright @ 2025 地一眼-地質(zhì)資源信息綜合服務(wù)平臺,“地質(zhì)勘探+互聯(lián)網(wǎng)”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地礦科技 陜ICP備1801998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