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靈璧石
靈璧石,出自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北漁溝鎮(zhèn)、朝陽鎮(zhèn)等一帶的山腳下。該石是遠古地層中的碳酸鹽類巖石,質(zhì)地堅硬細密,油潤沉厚,摩氏硬度約為3~5,比重2.73左右。外表清潤秀奇,線條柔和,坳坎變化,千姿萬態(tài),妙趣疊出。石肌往往巉巖嶙峋、溝壑縱橫,粗獷雄渾,氣韻蒼古、凝重。有的石膚則圓潤細膩,滑如凝脂,溫潤爾雅,入手暢心怡懷,韻味十足。顏色以黑、青、灰、褐黃色為主,也有白色、暗紅、五彩等色,一般以黝黑如漆者為佳,但白靈璧、五彩靈璧也奪人眼目。體量有大有小,皆獨立成景,天然形成山形、景觀、鳥獸之狀;大者比較難覓,高廣達數(shù)丈,宜置于園林庭院,立石為山;中者可放于廳堂或作草坪、池塘坡岸綴石;小者最多,可置于案頭幾架,亦可裝點盆景;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靈璧石的開發(fā),已有三四千年歷史,為我國歷史上的四大名石之一。
靈璧石采于土中,多為一層,尤其是表層石,受長期日照風吹雨打,其質(zhì)地、形態(tài)的原始氣息最濃。靈璧石的原巖形成于距今約8億年前的震旦紀,那時這一帶為遼闊的淺海,大量藻類隨時代變遷與海水中的碳酸鹽一起沉淀下來,形成碳酸鹽層被深埋地下固結成巖,碳酸鹽結晶為方解石、白云石,混雜于其中的藻類則構成各種色紋。在漫長的地質(zhì)構造運動作用中,巖層發(fā)生褶皺、斷裂后,經(jīng)億萬年雨水沖蝕,自然造就成具有瘦、皺、漏、透等特點的巧石。
傳統(tǒng)印象中的靈璧石,一般指產(chǎn)于靈璧縣漁溝鎮(zhèn)磬石山,并具有瘦、皺、漏、透、磬、黝的靈璧磐石。現(xiàn)代習慣俗稱的靈璧石,則是指主要分布于靈璧縣北部的漁溝、朝陽、下樓、朱集、澮溝等鄉(xiāng)鎮(zhèn)的70多座山脈中,屬沉積巖性碳酸鹽巖系列,無論其體積大小,皆獨立存在,并具一定觀賞性的石類,即為一種經(jīng)過億萬年的地殼運動和自然風化侵蝕而形成的碳酸鹽巖類奇石。因此靈璧石的品類較多,有磬石、龜紋石、龍麟石、菜玉石、透花石、白靈璧、紅靈璧、五彩靈璧等,其中磬石最著名。
磬石:是靈璧石中具代表性的石種,主要產(chǎn)于靈璧縣北70里漁溝鎮(zhèn)的磬石山北麓平疇間。其質(zhì)地為隱晶質(zhì)石灰?guī)r,由顆粒大小均勻的致密微粒(粒徑0.0l~0.018毫米)方解石組成,內(nèi)含多種金屬礦物及有機物質(zhì),摩氏硬度約為5左右。石質(zhì)細膩溫潤,滑如凝脂,石中間有白脈,以墨黑色澤者為佳。石表紋理皺襞豐富,通常有胡桃紋、蜜棗紋、雞爪紋、彈子窩、黃沙紋等。形態(tài)千變?nèi)f化,有的渦洞相連,具有瘦、皺、漏、透諸美。久經(jīng)摩挲把玩,石色黝黑如漆,包漿溫潤、雅致。磬石更有獨特的音質(zhì),用小棒輕擊或手指微扣,都可發(fā)出優(yōu)美清越的聲音,似銅鐘混響或金玉交鳴,且余韻悠長。敲擊不同部位,其聲則各不相同,故又名"八音石"。古代曾被用于制作石磬,經(jīng)加工拋光后,鏡面異常光滑,能顯映物影。磬石有墨玉磬石、灰磬石、三花磬石等品種,除顏色、形體差異較大外,其石態(tài)、石質(zhì)等基本相似,石籍中所記靈璧石一般專指此石。
龜紋石:產(chǎn)于漁溝與朱集交界的白馬山東山崗下,數(shù)量極少。其質(zhì)地堅硬細密,扣之有聲,石色青黑,均可與磬石媲美。石表有深淺不一較規(guī)則的圈狀紋理,造型極具呈像美,攲嵌盤屈,偃蹇俯仰,宛轉(zhuǎn)多姿。似山形景觀者峰巒聳秀,似人形鳥獸者形神百態(tài),惟妙惟肖。
龍鱗石:又稱皖螺石,系震旦紀鈣藻化石,有紅皖螺、灰皖螺、黃皖螺等品種。其原石為凹凸形鱗狀體構成,外表如鱗片盤錯,石上似排列著無數(shù)條頭尾較完整的龍身形體。此石如切片打磨上光,其平面則顯露出一個個輪廓清晰的螺狀環(huán)體圖案,環(huán)狀色差較大,且層次分明。
菜玉石:也稱花山青霜玉,石質(zhì)較硬,天然光潔,手感滑潤,石體由灰、黑兩色組成,造型似山丘、象形者居多。
透花石:產(chǎn)于九頂鎮(zhèn)紅烏山一帶,是泥質(zhì)灰?guī)r的層間、裂隙被后期有機質(zhì)、鐵質(zhì)浸染而成,多為圓或橢圓狀,在黑、灰底色上凸現(xiàn)出似動物、植物、山川、溪流、沙丘等黑色線條紋理,典雅有致,其花紋硬度略高,稍具通透感,逆強光照射,別有韻味。
白靈璧:整個石體以白色為主,夾雜其它顏色,質(zhì)地堅硬,有紅白、黃白、灰白、五彩、褐白等色,底色呈現(xiàn)斑斑點點的白玉質(zhì),其山形石常構成似雪山、白云等景觀。
紅靈璧:產(chǎn)于耳毛山一帶,石質(zhì)細膩,色澤紅中透紫,鮮艷純正,有的為古銅色或棕黑相間,石表凹凸不平,紋理疏密有致、線條流暢,形狀瘦、皺、透、漏俱全,似怪獸者神態(tài)躍然,似山形者舒緩綿延。
五彩靈璧:色彩繽紛燦爛,有黃、絳、褐、紅、青等色相嵌,紋理曲折雅致,有的可構成山川、河流、云霞、日出日落等自然景象。
靈璧石的清理要根據(jù)石膚、石形、石紋之特點掌握,從土里挖出來時原石上附著泥土及堅硬的鈣質(zhì)、鐵質(zhì)等沉淀物,需進行必要的清理,使其展露原貌,顯現(xiàn)出清晰的石表紋理。一些附著泥漿特厚的磬石,可先用鋼絲刷或電刷掃去外層的附著物,力度一定要把握好,不要傷到里面的石皮;再將原石頭放在水中浸泡,用尼龍刷、竹刷或銅絲刷順其紋理細刷表面;或從頭到尾用手工慢慢刷,刷出真正石皮后,用絲瓜絡蘸細砂拋光。有些難刷的原石則頗費時,應耐心慢慢刷磨,或置于露天,任自風吹日曬雨淋,待表面硬泥略有松解時再行洗刷清理。磬石外表如遇水變成黑色時,可以看到真正的石膚,此時以硬毛刷把縫隙里的漿灰刷清,剔除孔洞里石縫中的泥沙雜質(zhì),用毛巾擦凈,自然涼干,則已頗具靈璧石的欣賞要求,只是其光澤度還有待日后養(yǎng)玩中形成。古人玩靈璧石純粹是用手盤,或者用熟牛皮蹭。如果是一塊非常珍貴的石頭,即用水清洗一番后以竹帚掃刷,再慢慢用手去盤,以手上的汗水和油脂來滲潤并滋養(yǎng)石頭。靈璧石在日常保養(yǎng)中,如果日久光澤見暗,只需用絲絨布擦拭即可重現(xiàn)亮度,經(jīng)常用手盤玩則可日久顯包槳,石色更加凝重古樸。
宋·杜綰《云林石譜》靈璧石:“宿州靈璧縣地名磬石山,石產(chǎn)土中,采取歲久,穴深數(shù)丈。其質(zhì)為赤泥漬滿,土人多以鐵刃遍刮,凡三兩次,既露石色,即以黃蓓帚或竹帚兼磁末刷治清潤,扣之鏗然有聲。石底多有漬土,不能盡去者,度其頓放,即為向背。石在土中,隨其大小具體而生,或成物象,或成峰巒,巉巖透空,其狀妙有宛轉(zhuǎn)之勢。亦有窒塞、及質(zhì)偏樸。若欲成云氣日月佛象,及狀四時之景,須藉斧鑿修治磨礱,以全其美。大抵只一兩面,或三面,或四面全者,即是從土中生起,凡數(shù)百之中無一二;蛴械盟拿嬲,多是石尖,擇其奇巧處鐫治,取其底平。頃歲,靈璧張氏蘭阜亭列巧石頗多,各高一二丈許,峰巒巖竇,嵌空俱美,然亦只三兩面,背亦著土。又有一種,石理嶙峻,若胡桃殼紋,其色稍黑,大者高二三尺,小者尺余,或如拳大,坡陀拽腳,如大山勢,鮮有高峰巖竇。又有一種,產(chǎn)新坑黃泥溝,峰巒嵌空,極其奇巧,亦須刮治,扣之稍有聲。但石色青澹,稍燥軟,易于人為,不若磬山清潤而堅。此石宜避風日,若露處日久,即色轉(zhuǎn)白,聲亦隨減,《書》所謂泗濱浮磬是也。”
2、景文石
景文石,原名錦紋石,又名華陽石,當?shù)胤Q花石頭。出自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華陽鄉(xiāng)雙河村的山谷河流中。該石是帶花紋的卵石,底色多為灰白或淺黃,上顯紅棕色紋理,且深入石頭內(nèi)層,表里如一;自然形成的各色斑紋復雜多樣,極富變化,構成的圖案奇巧,有似寫意山水、敦煌壁畫、動物、草木、自然風光等;紋理線條質(zhì)樸、粗獷,有的工整細膩;其內(nèi)容簡潔,凝重,充滿了原始美。1994年夏,由王朝聞先生命名為"景文石"。
景文石距今約有四億多年,其質(zhì)地屬泥質(zhì)砂巖,是由飽和或不飽和氧化鐵溶液在巖石的裂隙、空隙中長期浸染、沉淀形成的。有紅、棕、黃、褚、紫、黑等色彩,也有二、三色相間。景文石的質(zhì)地雖較松軟,但其別致的石紋與色調(diào),亦具有新穎的美。
3、紫金石
紫金石,出自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境內(nèi)的八公山。該石質(zhì)地細密,肌理潤澤,細膩如玉,撫之若膚,色彩凝重古雅,紋理華美多變。有紅、黃、紫、綠、青、赭、黑等色,可分為紫金、魚子紅、月白、黃金帶、紫金帶、花斑、蟹殼青、金黃、碧玉、墨玉、黑子、紅絲、紅暈、金絲帶、銀線、綠眼等多種。紫金石可用于制作硯臺、印章、鎮(zhèn)尺、筆筒、造像、茶壺等,其中尤以紫金硯為代表。
紫金石是上乘的制硯石料,成硯稱紫金硯,亦稱壽春石硯,色赤紫而潤澤,呵氣成云,發(fā)墨如油,澀不留筆,扣之有聲。
八公山古稱"紫金山",此山蘊藏著大量獨特的紫金石。開掘紫金石制硯,始于漢代,盛于唐宋,其后各朝代有少量制作,清末基本失傳。直到近幾年,才又重新開發(fā)。
《云林石譜》紫金石:“壽春府壽春縣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為研,甚發(fā)墨,叩之有聲。余家舊有風字樣研,特輕薄,皆遠古物也。”注: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
4、褚蘭石
褚蘭石,出自安徽省宿州市。該石的質(zhì)地、成因、形態(tài)同呂梁石相似。石質(zhì)成分為泥灰?guī)r、灰?guī)r。造形千奇百怪,尤以似景觀者為多,貌如立體國畫,有平峰、陡崖、凹壁、石檐等,渾厚蒼勁、古拙凝重。
5、巢湖石
巢湖石,又稱巢湖太湖石,主要出自安徽省巢湖之濱的銀屏山一帶土中。該石系沉積巖中被溶蝕的石灰?guī)r,其色澤與太湖石相似但偏紫;石中多有方解石組成的筋脈縱橫穿插,有的石上附有珊瑚等海生無脊椎動物化石;形態(tài)玲瓏剔透,多有孔穴洞穿石體,孔徑圓而壁光;體量大小懸殊,大者長約5米、高3米,重100噸以上,小者僅幾百克,尤其20噸左右的比比皆是;造型多成群山之勢,偶爾似有人物、動物狀者。巢湖石可用于堆疊大型假山,姿態(tài)峰巒疊嶂、洞穿穴繞,氣勢磅礴;其高大秀美者,亦可一石成景;小巧玲瓏者,可作廳室清供。
巢湖石石質(zhì)成分為碳酸鹽巖,是受外力地質(zhì)作用而形成的造型石,外觀與太湖石極相似,質(zhì)地較堅脆,外形輪廓跌宕起伏,遍身奇穴怪孔,體態(tài)漏透,玲瓏精巧,具有典型的"瘦皺漏透"之特征,北宋時期就被運往揚州構筑園林假山。
6、宣石
宣石,又稱宣城石、雪石,主要出自安徽省南部宣城、寧國一帶山區(qū)。該石質(zhì)地細致堅硬、性脆,摩氏硬度約6~7;顏色有白、黃、灰黑等,以色白如玉為主,稍帶銹黃色;多呈結晶狀,稍有光澤,石表面棱角非常明顯,有溝紋,皺紋細致多變;體態(tài)古樸,以山形見長,又間以雜色,貌如積雪覆于石上;最適宜作表現(xiàn)雪景的假山、也可做盆景的配石。古時宣石多用于制作園林山景或于山水盆景,少量作為清供觀賞,現(xiàn)產(chǎn)出無幾。
宣石在地質(zhì)學上稱石英巖,內(nèi)含大量白色顯晶質(zhì)石英,顏色潔白與雪花相近,山石迎光發(fā)亮,具有雪的質(zhì)感,背光則皚皚露白似蒙殘雪。宣石大多有泥土積漬,須用刷洗凈,才顯示出潔白的石質(zhì),故越舊越白。特別是經(jīng)年把玩,退去"火氣"后,白而糯,有如玉般沉著。
明·計成《園冶》:“宣石產(chǎn)於寧國縣所屬,其色潔白,多於赤土積漬,須用刷洗,才見其質(zhì);蛎酚晏焱邷舷滤,沖盡土色。惟斯石應舊,愈舊愈白,儼如雪山也。一種名「馬牙宜」,可置幾案。”
7、無為軍石
無為軍石,出自安徽省巢湖市無為縣!对屏质V》無為軍石:“無為軍石產(chǎn)土中,連絡而生,擇奇巧者即斫取之,易于洗滌,不著泥漬。石色稍黑而潤,大者高數(shù)尺,亦有盈尺及五六寸者,多作群山勢,扣之有聲。至有一段三二尺間,群峰聳拔,連接高下,凡數(shù)十許,巉巖澗谷,不異真山。頃年維揚俞次契大夫家,獲張氏一石,方園八九尺,上有峰巒,高下不知數(shù),中有谷道相通,目之為千峰石。又朱芾為太守,獲異石,四面巉巖險怪,具袍笏拜之。但石苗所出不廣,佳者頗難得也。”注:無為軍,今安徽省無為縣。
8、泗州石
泗州石,出自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对屏质V》泗州石:“泗州竹墩鎮(zhèn)瑪瑙石出砂土中,其質(zhì)磊磈,外多沙泥積漬,或如灰粉籠絡,凡擊去粗面,中有本色,微青白,稍瑩徹,無刷絲紋。土人治為器物,頗不為珍貴。”
9、黃山蠟石
黃山蠟石,出自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qū)甘棠鎮(zhèn)張家埂村一帶的浦溪河中,黃山區(qū)麻川河流域亦有分布。該石質(zhì)地堅韌,摩氏硬度6.5~7,質(zhì)感似玉。其凍蠟石狀如凝脂,精光內(nèi)蘊;冰蠟石潔似冰塊,清朗通透;膠蠟石質(zhì)若膏膠,微透光,摩挲生澤。顏色有白、黃、紅、烏、彩等,深淺不一,變化豐富,尤以金黃、朱紅、烏如墨、彩似虹者為佳。造型似峰似屏,似禽似獸,或似瓜果、人物,樸拙奇巧,有的可見巖穴蜂巒。石表光潔圓潤,有的似有天然釉質(zhì)。石膚肌紋有的由直線、折線、弧線等構成,有的由披麻皴、馬牙皴、荷葉皴、雨點皴等褶皺構成,呈現(xiàn)出各種奇特的圖案。
黃山蠟石屬矽化安山巖或砂巖,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其顏色是鐵、錳等礦物質(zhì)渲染結合而成。浦溪河是黃山蠟石的主要產(chǎn)區(qū),現(xiàn)河灘上很難找到有價值石頭,采石者已轉(zhuǎn)入水中尋石。
10、金川怪石
金川怪石,出自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金川鄉(xiāng)。該石屬石灰?guī)r,質(zhì)地細膩,扣之有聲,紋理清晰,外表圓潤多皺,孔穴頗多,形狀千姿百態(tài),以肖形類物者居多,天然成象趣。大者氣勢磅礴,可用于園林、庭院獨立置石,小巧玲瓏者可陳于廳堂幾案欣賞。
金川鄉(xiāng)位于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脈,距縣城62公里,東南與浙江省淳安縣毗連。境內(nèi)重巒疊嶂,地質(zhì)結構異常復雜,形態(tài)奇異的怪石隨處可見。金川怪石多為燒制石灰者開山取石時挖得,常有象形狀物之石被有心人捧回,置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