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筍,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像筍的石頭,在碳酸鹽溶洞中較為常見,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地質奇觀。那么石筍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有什么作用呢?
在石灰?guī)r地區(qū),呈酸性的水順著地球表面巖石的孔隙滲入石灰?guī)r縫隙中,與石灰?guī)r中的碳酸鈣發(fā)生反應,溶解后的石灰?guī)r被水體攜帶(由于化學反應會形成碳酸鈣晶體),從洞頂?shù)温渲寥芏吹孛,碳酸鈣晶體慢慢聚集起來,日積月累便形成直立的筍狀柱體,稱為“石筍”。而倒掛于頂部、從上向下生長的,便稱為“鐘乳石”,也稱“石鐘乳”(類似于北方寒冷冬季屋檐下的冰柱)。隨著時間的流逝,向上生長的石筍與向下生長的石鐘乳連接在一起,便形成了石柱。它們的形成過程非常緩慢,有研究表明,石筍的生長速度最快為每百年長10厘米,而最慢為每千年長1毫米,有的甚至停止生長。
我國有世界上豐富多彩的洞穴資源,分布著50多萬個大大小小的溶洞,溶洞中千姿百態(tài)的石筍、石鐘乳等景觀資源是大自然的饋贈,除了有觀賞價值外,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和研學價值!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述“石鐘乳,味甘,主咳逆上氣,明目益精,安五臟,通百節(jié)利九竅,下乳汁”,即石鐘乳可入藥用,可以治療一些勞嗽、吐血損肺、乳汁不通,還可中和胃酸等;同時,利用石筍的組成礦物還可以了解地球歷史中地表溫度、降雨、大氣環(huán)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從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等,對探索古氣候、古環(huán)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