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化石,出自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安順市關(guān)嶺縣新鋪鄉(xiāng)、黔東南州凱里市和臺江縣等地。海百合是一種無脊椎的棘皮動物,以吸食海洋微生物為生,因形似百合花而得名。海百合的身體分冠(頭)、莖(身)、根(腳)三部分,莖根之間界限不明;冠包括碗狀或球狀的萼和腕,萼由交錯排列的幾環(huán)石灰質(zhì)骨板組成,萼上有若干小骨板構(gòu)成的萼蓋,口位于萼蓋上或萼蓋下。生于頁巖中的海百合化石,質(zhì)地堅硬,平面浮雕,其冠如花,莖桿分明,精美纖秀,圖像似荷,栩栩如生,極具觀賞價值。
關(guān)嶺三疊紀時期的海百合化石形成于2.2億年前,自然形態(tài)保存完好,有的十余條海百合莖纏繞一起,在巖層面上蜿蜒長達十余米,已發(fā)現(xiàn)面積最大的海百合化石為15平方米。
獨山縣三疊紀時期呈扇形冠狀的海百合化石,厚度為4~5厘米;一般冠徑5~20厘米,莖長10至100厘米,個別達250厘米,莖桿直徑1厘米左右,也有的為2.5厘米;形態(tài)完整的最大一塊海百合化石面積達27.3平方米。
凱里市古生代寒武紀地層的始海百合化石,距今約5.25億年,沿層面呈層密集分布,部分保存較完整,是中國最早的始海百合化石。
22、貴州石蛋
貴州石蛋,又稱武陵石核,出自貴州省黔南州三都縣姑掛村旁的陡崖上。該石質(zhì)地細密堅實,摩氏硬度為5左右;外形輪廓多似飛碟狀,亦有狀似佛像、蛋類、酒器等;小的十多公斤,大者上百公斤;呈青赤色,深淺不同有所變化;尤以色澤純樸、線條流暢、造型飽滿對稱,石表面隱現(xiàn)似樹木年輪細紋者為貴。
姑掛村地處武陵山脈,石蛋分布在方圓數(shù)公里的幾座山體陡崖中,大大小小,深淺不一地嵌在巖層里,有的只露一點蛋頭,有的已露出一半,有的已擠出巖層懸掛在巖壁中。經(jīng)長期風雨沖刷、山體滑坡和劈山開路留落在山溝、溪河的石蛋,多被當?shù)卮遛r(nóng)民撿藏于家中。
在遵義市桐梓縣夜郎壩,夜郎溪枕壩而行,溪水中多有光滑圓潤的石蛋,小者有十多公斤,大者有上百公斤之重。
23、頁巖畫石
頁巖畫石,又稱絹云母頁巖畫石,出自貴州省黔東南地區(qū)。該石屬前寒武紀的混合變質(zhì)頁巖,含粘土礦、長石、角閃石、云母和綠泥石等,形成于熱流變化不大的中低溫地層;鶐r呈灰綠色,巖面受氧化鐵、錳等礦物滲染而成波狀圖紋。多呈棕、褐、褚、黑、黃、紅等色,間有絲絹云母帶的金屬光澤。色彩絢麗,濃淡、深淺變化多端。圖紋斑斕,或似油畫的重彩鋪陳,或似國畫的工筆描繪。
畫石美自天然,剝離頁巖表層面后,石上往往會出現(xiàn)棕色基調(diào)的恢宏、莊重、自然、大氣的畫面。頁巖經(jīng)切割整理,一般在1厘米左右,即可鑲框欣賞。
24、花石
花石,又稱大塘石,出自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大塘鎮(zhèn)舊司開花寨一帶。該石屬鋁硅酸鹽粘土礦物組成的變質(zhì)高嶺石巖,質(zhì)地細膩、致密堅韌,摩氏硬度約2~3,密度約2.50~2.65,顯油脂光澤、玻璃光澤,微透明,石上各色齊備,艷麗多彩,紋理清晰。具有色澤鮮艷、細膩潤滑、花紋美觀等特點,雕刻性能良好,可用于制作印章及工藝品。按顏色、結(jié)構(gòu)、礦物組合形態(tài)分為彩霞石、白玉石、虎紋石、珍珠石等品種,其中亦以彩霞石、虎紋石為佳。
彩霞石為變質(zhì)揉皺狀鐵質(zhì)高嶺石巖,顏色有淺粉紅、淺紫、紫紅、淺褐、深褐、淺黃、淺灰、黑、白等色相間,似五彩云霞狀;虎紋石為條帶狀堇青石紅柱石高嶺石巖,巖石由黑、白條帶相間組成,并且有揉皺狀構(gòu)造;白玉石為變晶純高嶺石巖,并含有多種微量元素,顏色潔白如玉,瓷狀斷口,珍珠光澤;珍珠石為鮞狀鐵質(zhì)高嶺石黏土巖,呈淺灰、淺黃灰、淺紫、淺褐、黑等色,單色或多色相間,鮞粒外形為卵狀及變形狀,顆粒大小0.5~5毫米,恰如鑲嵌的珍珠。
25、余慶河石
余慶河石,出自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城郊余慶河。該石為河床中的卵石,種類較多,成型者極少,資源有限。質(zhì)地以硅質(zhì)巖為主,石皮蒼老,摩氏硬度約為6左右。其中黃、白蠟石造型奇特,質(zhì)色頗佳;由白色石灰?guī)r基巖嵌黑色硅質(zhì)巖構(gòu)成的星辰石,構(gòu)造獨特,圖案對比鮮明。
26、綠龜河石
綠龜河石,出自貴州省安順市六沖河支流扒拉河至架蓋河段之綠龜河中。該石系硅質(zhì)巖類,石質(zhì)硬度6~7;石狀類似卵石,卻不成卵形,表面坑洼突出,光滑如琉,亦多有造型者;石上色彩豐富,頗似彩陶,古樸典雅。
綠龜河屬季節(jié)性河流,河石水沖程度不一,臨水面較光滑,埋沙面水垢堆積,石體屬自然浸染色,整石洗凈后兩面顏色各有差異。綠龜河石蘊藏量極少,從2001年發(fā)現(xiàn)始,不到半年,石源基本枯竭,現(xiàn)已難得一見。
27、煤焦石
煤焦石,出自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思臘河至鴨池河一帶。該石屬水沖石,質(zhì)地致密,摩氏硬度為6左右,扣之有聲,外形凸凹不平,顯瘦、皺、透、漏狀,以黑色為基調(diào),石膚滑溜光潤,古樸滄桑。石上皆有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包塊縱橫交錯,多構(gòu)成似峰巒崖頂、谷峽溝壑等奇險幽峻的山河景觀,也有類人狀物者,形象千姿百態(tài)。
煤焦石是在滄海變桑田的反復作用下形成的,多有植物條塊狀,偶含有珊瑚、藻類、菊石、貝殼等古生物化石。打撈出水時,表面水垢沉積,附著一層較厚的硬質(zhì)泥沙。其清洗可用稀鹽酸浸泡,待泥沙變松,然后用金屬鏟、鋼刷以清水洗凈,石體即顯青黑色。
三岔河流經(jīng)普定縣梭篩而下至引子渡段,稱思臘河,引子渡往下至貴陽清鎮(zhèn)市段為鴨池河。思臘河至鴨池河一帶,兩岸全是煤山,河床也屬煤田地質(zhì)結(jié)構(gòu),但煤焦石蘊藏量較少,采集不易。
28、紅線石
紅線石,出自貴州省安順市周圍的石頭山中。該石屬碳酸鈣類石灰?guī)r,摩氏硬度為5~5.5;顏色多為灰白,石上布滿如絲紅線,也有紅、白二線相間或全是白線的,還有紅線稀少不甚明顯的;塊體小者數(shù)斤,大者數(shù)噸;石狀多孔洞穿連,并附有藻類、貝殼等化石,成奇景、異象者頗多。
紅線石儲量頗豐,一般多蘊藏在山土里,偶有出于水中者。采集后清洗較容易,大者甚為壯觀,可作為園林景觀石,中小者玲瓏可人,可置于幾案欣賞。
29、珊瑚化石
珊瑚化石,出自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qū)、普定縣、紫云縣的山嶺中。該化石有硅質(zhì)的,也有碳酸鈣質(zhì)的;體量大小不等,從兩三公斤至數(shù)十公斤,大者兩百公斤左右;珊瑚種類較多,呈現(xiàn)于石體上的花紋有蘆管狀、蜂窩狀、海綿狀、圓柱狀、放射狀、雪花狀、星點狀等。晶體富集,節(jié)理分明,紋路均勻。色澤有黑、白、灰、青、蘭、紅等多種。整體形態(tài)類人狀物、變化萬千。
珊瑚化石一般為純珊瑚個體,也有與其他圍巖交織的,或伴有藻類、貝類、腔腸類和菊石化石,但圍巖多屬鈣質(zhì)類石灰?guī)r。產(chǎn)狀有水石、旱石之分,而以旱石為常見。其品種多為叢管珊瑚、蜂巢珊瑚、鳳尾珊瑚、幅環(huán)珊瑚、類板星珊瑚、四射珊瑚等。該石洗凈后多用玻璃罩密封存列,以防灰塵和風化。
珊瑚化石在貴州省內(nèi)分布較廣,而以紫云縣貓營至猴場一帶的山嶺河谷中最為豐富集中。硅質(zhì)珊瑚化石產(chǎn)于普定縣馬場一帶,其圍巖屬硅酸鹽成分,質(zhì)地堅硬,玉化程度高,稱“馬場珊瑚”或“硅質(zhì)珊瑚”,為珊瑚化石中的佳品。
30、思州石(硯石)
思州石,又稱思石,出自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思陽鎮(zhèn)坪壩村星石潭。該石為粘土巖,質(zhì)地細膩、玉潤,紋理細密,色澤黛黑,內(nèi)含金星,粒大者直徑4~5厘米。岑鞏縣古稱思州,思州石制硯已有上千年歷史,成硯稱“思州石硯”或“思州硯”、“思硯”、“金星石硯”,硯體黝亮,金星流光閃爍;具有耐磨不嶙,呵氣凝露,發(fā)墨如油,貯墨久而不涸,常用不傷筆毫等點。
清·康熙二十三年《思州府志》載:“星石潭,府東七里,產(chǎn)石,間有金星者,堅潤可為硯。”
31、織金石((硯石)
織金石,出自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織金縣。該石為微晶灰?guī)r,質(zhì)地堅實細密,石色清潤,呈黑、深灰、褐、青等色,紋理秀麗?椊鹗窨坛幣_始于清朝光緒年間,成硯稱“織金石硯”或“織金硯”,研墨細致均勻,凝汁生輝,不枯不澀,極易發(fā)墨。石硯加蓋后,抗熱耐寒,夏日不干,寒冬不凍,是其特點。
織金石屬沉積型碳酸鹽巖,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含有炭質(zhì)、鐵質(zhì)、石英等,微晶結(jié)構(gòu),層狀構(gòu)造。既可雕琢各種硯臺,也可用于制作其他文具。
32、龍溪石(硯石)
龍溪石,出自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城西九龍山。該石屬沉積巖,也稱水成巖,生成于距今約十億年以上的震旦紀,內(nèi)含碳質(zhì)粘土、絹云母、石英、硫化銀、硫化銅、鐵、錳等礦物成分,質(zhì)地堅實細膩,紋理縝密,摩氏硬度為3.5~4之間;由于在成巖過程中因地熱、壓力、滲透力和本身凝固程度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紋理、色澤和石質(zhì)。其中俗稱"綠豆石"者,呈青綠、墨綠、粉綠色澤;俗稱"豬肝石"者,呈褚石、熟褐、深棕、淺棕色澤;另有一類青綠與熟褐混合者亦偶有發(fā)現(xiàn)。石料經(jīng)打磨后均呈現(xiàn)隱約的云紋、樹木年輪紋,極少純色;在陽光下有晶體折射光芒。
以龍溪石制作硯臺早于清代,成硯稱"龍溪石硯"或"龍溪硯",溫潤如玉,易于發(fā)墨,順筆自如,不傷其毫,儲水不腐,冬日不冰。
龍溪石蘊存在源于九龍山叮咚窯的溪流中,九龍山海拔兩千余米,目前除山頂外的條條山麓都被墾植,距山頂約150米處的叮咚窯僅雨季有少量泉水流出。
附錄:
貴州玉石
除前述之貴翠(貴州玉)外,還有:
◇金星翠玉,出自貴州省黔南與黔西地區(qū),該玉是一種含銅的蝕變硅質(zhì)巖,石中金星由散布的細粒自然銅形成,質(zhì)地致密、較細,摩氏硬度6.5~7,韌性和光澤較好,略透明,多呈翠綠、淺綠、淺黃,亦有紅、黑、灰、蘭等色,原石外表有一層皮殼,蘊藏高山峽谷之中,在河谷的礫石灘中也可尋覓到。
◇燭煤玉,出自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等黔西、黔西北一帶煤層中,燭煤玉是一種獨特的煤晶,俗稱墨玉,質(zhì)地細密,黝黑光亮,呈塊狀,無裂無綹紋,硬度適中,可用作雕刻工藝品。
◇碧玉,出自貴州省黔西北地區(qū),質(zhì)地細潤,呈灰綠、油綠等色,有蠟質(zhì)光澤。
◇另有產(chǎn)于貴州省黔北地區(qū),呈綠色的綠玉髓等。Copyright @ 2025 地一眼-地質(zhì)資源信息綜合服務(wù)平臺,“地質(zhì)勘探+互聯(lián)網(wǎng)”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地礦科技 陜ICP備18019988號-1